
軌道: 149,600,000 km (1.00 天文單位AU)與太陽的距離
直徑: 12,756.3 km
質量: 5.972e24 kg
地球的內部可以根據化學組成與地震波的特性分成下列幾層 (深度單位是km):
0- 40 地殼(Crust)40- 400 上部地函(Upper mantle)400- 650 過渡帶(Transition region)650-2700 下部地函(Lower mantle)2700-2890 (D'' layer)2890-5150 外地殼(Outer core)5150-6378 內地殼(Inner core)
地殼的厚度一般認為並不一致,它在海洋底下較薄而在陸地之下較厚。內地核和地殼都是屬於固體,而外地核及地函則是屬於塑性和半流體的性質。地球內部不同的分層是根據地震波資料所畫分出的不連續面(discontinuities)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位於地殼與上部地函分界的莫式不連續面(Mohorovicic)。
地球的大部份質量位於地函,其餘部份的質量則幾乎集中在地殼,而我們所居住的部份僅僅只佔所有直量的一小部份。(以下質量的單位為kg)
大氣 = 0.0000051海洋 = 0.0014地殼 = 0.026地核 = 4.043外地核 = 1.835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部份是由鐵(或是鐵/鎳)所組成,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比較輕的原素在其中。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 太陽(Sun)的表面還要熱。 下部地函可能主要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所組成,上部地函則可能主要由橄欖石olivene 和輝石pyroxene (鐵、鎂質 矽酸鹽類silicates)以及鈣、鋁所組成。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大多是根據地震波的技術,或是從火山口採取那些來自上部地函的熔岩標本,而地球內部的大半部分迄今仍然是無法直接到達。地殼的主要組成則是石英quartz (二氧化矽)和其他像是長石feldspar等的矽酸鹽類。整體來說,地球的化學組成(重量百分比)是: 34.6% 鐵Iron29.5% 氧Oxygen15.2% 矽Silicon12.7% 鎂Magnesium2.4% 鎳Nickel1.9% 硫Sulfur0.05% 鈦Titanium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 的主要星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