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氣溫上升攝氏4度 全球40%物種面臨滅絕 1

北極熊

北極熊的主要的食物來源來自冰上獵捕的海豹等獵物,因此對北極熊而言,浮冰覆蓋海面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北極海的冰隨地球暖化縮小,對北極熊則是致命性的危機.海冰變小後,各海冰間的距離拉長,已發生北極熊在途中力竭溺死的例子.
按照北極海浮冰縮小的速度,推測100年內北極熊可能滅絕.
(Newton no:1)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氣溫上升攝氏4度 全球40%物種面臨滅絕 2

大貓熊

野生大貓熊在東亞的棲息地曾經相當廣大,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棲息地急速縮小.
現今所剩野生大貓熊的棲息地,大致可分為2處.
其中之一是中國長江流域上游高山地帶~竹子茂密的森林.
但近年來因土地開發,有報告指出棲息在這個地區的數量正持續減少.
未來的暖化,可能加深減少的趨勢.喜馬拉雅冰河因暖化而縮小,將為以冰河為水源的長江上游地區帶來季節性的洪水與乾旱,這個地域的生態系可能出現巨變.(Newton No:1)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氣溫上升攝氏4度 全球40%物種面臨滅絕 3

孟加拉虎

分部在印度與孟加拉邊界的Sundarbans,是全世界最大的紅樹林,也是孟加拉虎的最大棲息地.
被指為世界自然遺產的Sundarbans,可能因暖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消失.
位於紅樹林生態系頂端的孟加拉虎,正直接面臨滅絕危機.
(Newton No:1)

氣溫上升攝氏4度 全球40%物種面臨滅絕 4


海龜

海龜的雄性與雌性是由卵孵化時的溫度來決定.
溫度在攝氏29度時.雌性的性別為1:1;溫度升高時,雌性的比例增加.
因此當海歸的棲息地暖化時,雄性的數量隨之減少,將影響海龜的繁殖.
此外暖化造成海面上升,侵蝕全球的沙灘,海龜也喪失了產卵的場所.(graphic science magazine no:1)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地球暖化探討1

日本各地的氣溫正在上升

用來計算日本平均氣溫的17個地點,均出現氣溫上升的暖化現象.
日本的平均氣溫,100年間上升了攝氏1度左右.

但如類似東京氣溫劇烈上升(100年上升約攝氏3度)的例子,推測應是受都市特有的熱島效應所影響.

(graphic science magazine no:1)

地球暖化探討2

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正在上升

在進行充分觀測的範圍內,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出現日趨暖化的傾向.

北美大陸,歐亞大陸的高緯度地區,暖化現象更為嚴重.

格陵蘭海岸,部分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等少數地區,似乎有寒化的傾向.

(graphic science magazine no:1)

地球暖化探討3

全球平均氣溫100年間上升了攝氏0.74度

據自1850年開始利用溫度計觀測氣溫以來的紀

錄,近100年間,全球氣溫上升了攝氏0.74度.

而且,越近現在暖化的速度越快.

(graphic science magazine no:1)

地球暖化探討4

100 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7公分

根據測潮計的紀錄與衛星測定的資料,

這100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17公分.

同時,全球各地的高山冰河縮小,

北極地區的冰層急速融化.

(graphic science magazine no:1)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中華地球環境保護協會 邀請函
宗旨:拯救地球.全球同步.在地行動
***1208 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
聲明:
從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衝突;
現在,生態環境才是拼經濟的基礎.
從前,我們欣喜,台灣錢淹腳目;現在,我們擔心五十年內海水淹鼻孔
從前,環保理想是少數人的執著;現在,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環保政治家.
我們的七大主張:
一. 減碳立法:溫室氣體減量法訂定國家減量目標與期程.
二. 責任企業:營收百億元以上大企業提出具體減碳計畫.
三. 低碳經濟:停止擴增高耗能產業,轉型為循環型產業.
四. 綠色交通:完善大眾運輸體系及生活單車與步道路網.
五. 自然環境:精簡多餘水泥工程,維護綠地與自然海案.
六. 有機生活:人民有權要求享有清淨空氣,水源與食物.
七. 世代正:努力的為下一代儲蓄永續生存的環境資本.

遊行時間:2007年12月8日
集合時間:13:00 集合地點:國父紀念館(光復南路口)


遊行路線: 國父紀念館 光復南路 忠孝東路 松仁路(中油)
松壽路(101大樓) 信義路 市政府 仁愛路 國父紀念館
(路程約二小時)
結束時間:預計 17:00
發起團體與執行單位:1208台灣抗暖化大遊行籌備中心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生態學會
中華地球環境保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 等等~~增加中
聯絡電話:張會長:0982192919
網站:http://weloveearth-hidy.blogspot.com
響應網站:http://blog.yam.com/climatechange/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雨林~地球的肺

世界三大雨林~
三大熱帶雨林:
中美洲亞馬遜雨林;
非洲剛果盆地雨林;
東南亞雨林 保利維亞等國家。
地球上過半面積雨林在亞馬遜雨林。















一、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雨林,面積486萬平方公里(約半個中國/20個英國面積),覆蓋了南美洲40%土地,散佈在巴西、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保利維亞等國家。 地球上過半面積雨林在亞馬遜雨林。 1平方公里亞馬遜雨林包含了750種樹木、1500種花糞和400種鳥類,儲存了900噸活植物。 亞馬遜雨林孕育3萬種動植物、千多種鳥類、3千多種魚類和獨有生物。
1978年迄今,53萬平方公里的亞馬遜雨林被開墾成畜牧場、商業農地、基建設施和被砍伐作造紙等工業用途。



二、全球第二大雨林是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雨林,散佈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和Gabon等六國。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佔全球現存雨林面積的20%。 剛果盆地雨林養活了6000萬人,當中包括15萬以狩獵採集野生動植物為生的俾格米人(Pygmy)(一種身高不滿五英尺的矮小人種)、300萬班圖人(Bantu)。 剛果盆地雨林孕育1萬種植物、1千種鳥類、400種哺乳動物。當中80%花類和36%鳥類是獨有品種。 剛果盆地雨林每年以81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剛果民主共和國75%土地(170萬平方公里)被剛果盆地雨林覆蓋,被擁有45%和6%非洲和全球熱帶雨林。





三、東南亞雨林是全球第三大雨林,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散佈在澳洲和亞洲的2萬個島嶼,如西巴布亞和蘇門答臘島。 西巴布亞80%土地,約34萬平方公里是雨林。在過去30年,20萬原住民因捍衛森林而遭殺害。 印尼上東南亞雨林的面積是地球雨林面積的10%。她孕育了全球16%的鳥類、11%植物、10%哺乳類動物。獨有生物包括蘇門答臘虎和大猩猩。但每年以20205平方公里(20個香港面積)的速度消失,而蘇門答臘雨林現只餘30%,其低地雨林最快在05年底完全消失。







1公頃熱帶雨林約儲存320噸二氧化碳(CO2):活植物儲存210噸;土壤儲存100噸;枯萎植物儲存10噸。 1公頃溫帶森林約儲存371噸CO2:活植物儲存190噸;土壤儲存145噸;枯萎植物儲存36噸。 1公頃寒帶針葉林約儲存320噸CO2:活植物儲存82噸;土壤儲存219噸;枯萎植物儲存15噸。 寒帶森林儲存了約地球半數的CO2;單是西伯利亞森林每年便吸收了10%的人為CO2。
參考資料 http://www.consumerpower.org.hk/main.php?section=mining&bg=cloud&body=table_regionforest






球狀之地~地球

地球的大氣有77%的氮(nitrogen), 21%的 氧(oxygen)和少量的气亞(argon)二氧化碳及水氣。在形成地球的當時,大氣中可能曾經含有非常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這些二氧化碳全被固定到了石灰岩(carbonate) 之中,部分被融解到海水裡面而由植物所利用。現今的板塊運動及生物作用維持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不斷地下降又回升,這一小部分存在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藉由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的作用,對於維持地球表面溫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溫室效應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可以上升約攝氏35度(從攝氏零下21度提升到令人舒適的14度),如果沒有這個作用的存在,那海洋將會凍結,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就化學上的觀點來說,自由氧的存在是非常令人驚訝的,由於氧是一種活性很強的氣體,所以在"正常"環境中,氧會迅速地與其他原素結合。而大氣中的氧是由生物作用所製造並維持的,因此若是缺少了生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這些自由氧了。

關心居留地~地球

地球的表面可以區分為好幾個不同的板塊,並且各自獨立地漂浮在熾熱的地函之上,這個理論被我們稱之為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板塊構造學說的特點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的作用:張裂和隱沒。張裂作用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遠離時,從底部湧升的岩漿形成了新的地殼;隱沒作用則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碰撞的邊緣,其中一個版板塊潛入到另外一個版板塊之下,然後在地函中逐漸消滅。在板塊的邊界上同時也會有一些交錯的運動(例如位於加州的聖安得列斯斷層the San Andreas Fault),或是大陸之下的板塊彼此之間互相碰撞(例如印度和歐亞大陸)。目前地球表面有七個主要的板塊:
北美板塊 - 北美,北大西洋和格陵蘭 南美板塊 - 南美和西南大西洋 南極板塊 - 南極和"南大洋(Southern Ocean)" 歐亞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和亞洲(除了印度以外)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和西印度洋 印度-澳洲板塊 - 印度,澳洲,紐西蘭,以及大半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 - 大部份的太平洋 (以及加州南岸)
地球表面仍然非常年輕。經過短暫地(相對於天文學上的標準)五億年以來,侵蝕作用和板塊運動消滅(同時也再造)了大部分的地球表面,於是也幾乎消除了地球早期歷史的所有痕跡(像是隕石坑的痕跡),因此地球極早期的歷史都被消除了。地球形成至今已經4.5到4.6十億 年,但是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大約是四十億年,而且超過三十億年的岩石就已經非常稀少了。最早的生物化石大約有三十九億年之久,但是我們至今仍然沒有任何紀錄可以顯示生命起始的關鍵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 地球的表面有71%的 水覆蓋著,是唯一一顆表面具有液態水的行星(不過在泰坦Titan's 衛星的表面可能也有液態的乙烷ethane或甲烷methane存在,而歐羅巴Europa 衛星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當然就我們所知,液態水是生命所必須的重要原素之一,而海洋高比熱的特性對於穩定地球表面溫度也是功不可沒,液態水同時也是造成地球表面陸地發生風化和侵蝕作用的主要動力,這再今天的太陽系來說已經是獨一無二的了.

地球~永遠的心愛

地球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星體,距離太陽的第三個位置:
軌道: 149,600,000 km (1.00 天文單位AU)與太陽的距離
直徑: 12,756.3 km
質量: 5.972e24 kg
地球的內部可以根據化學組成與地震波的特性分成下列幾層 (深度單位是km):
0- 40 地殼(Crust)40- 400 上部地函(Upper mantle)400- 650 過渡帶(Transition region)650-2700 下部地函(Lower mantle)2700-2890 (D'' layer)2890-5150 外地殼(Outer core)5150-6378 內地殼(Inner core)
地殼的厚度一般認為並不一致,它在海洋底下較薄而在陸地之下較厚。內地核和地殼都是屬於固體,而外地核及地函則是屬於塑性和半流體的性質。地球內部不同的分層是根據地震波資料所畫分出的不連續面(discontinuities)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位於地殼與上部地函分界的莫式不連續面(Mohorovicic)。
地球的大部份質量位於地函,其餘部份的質量則幾乎集中在地殼,而我們所居住的部份僅僅只佔所有直量的一小部份。(以下質量的單位為kg)
大氣 = 0.0000051海洋 = 0.0014地殼 = 0.026地核 = 4.043外地核 = 1.835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部份是由鐵(或是鐵/鎳)所組成,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比較輕的原素在其中。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 太陽(Sun)的表面還要熱。 下部地函可能主要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所組成,上部地函則可能主要由橄欖石olivene 和輝石pyroxene (鐵、鎂質 矽酸鹽類silicates)以及鈣、鋁所組成。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大多是根據地震波的技術,或是從火山口採取那些來自上部地函的熔岩標本,而地球內部的大半部分迄今仍然是無法直接到達。地殼的主要組成則是石英quartz (二氧化矽)和其他像是長石feldspar等的矽酸鹽類。整體來說,地球的化學組成(重量百分比)是: 34.6% 鐵Iron29.5% 氧Oxygen15.2% 矽Silicon12.7% 鎂Magnesium2.4% 鎳Nickel1.9% 硫Sulfur0.05% 鈦Titanium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 的主要星體。

太陽

彗星不要撞地球


1994年三月,一顆小行星1994 ES1,以十五萬公里的距離由地球旁邊經過。地─月距離是三十八萬五千公里,因此在天文的標準上,這顆小行星幾乎可以說是和地球擦身而過。這個最接近的記錄,在1994年12月,被另一顆小行星1994 XM1打破,這顆小行星當時以十萬公里的距離掠過地球。如果地球有知,早就嚇出一身冷汗。從九0年代開始,美國太空總署就計畫成立由許多中小型望遠鏡組成的「太空監測網」,追蹤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從地球軌道到小行星帶的內緣,大概三億公里。如果有一個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從小行星帶內緣對著地球前進,反射的太陽光,會使得這個小行星看起來像是一顆22等星。22等星雖然比肉眼能看到的 6等星暗上兩百五十萬倍,但對一個二米直徑的中型望遠鏡而言,是可以偵測得到的。一個一公里直徑的天體,撞上地球,會放出超過千億噸核爆威力的能量。天文學家相信,這樣大小的天體,在地球到小行星帶之間,大約有兩千個,但目前我們所知的,不到百分之十。因此,藉著「太空監測網」的逐漸設立,科學家希望,在往後的二十五年裡,能夠確實的掌握這些會接近地球的天體的運行路徑,一旦在它們構成威脅的時候,能夠及早預警,才有充裕的時間尋求對策。資料提供:葉怡玲 

從隕石看見早期的太陽系 2

生命起源新線索:隕石撞地球

●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

最近,火星探測的熱潮激起了大家對探索生命起

源的興趣。科學家在火星上也發現了類似於地球

的隕石坑。不少科學家推測,生命可能起源於這

些隕石坑。於是,人們又把生命起源的目光投向

那些可能撞擊地球和火星的彗星和小行星。現

在,一種時髦的理論認為,是來自太空的攜帶有水和其他有機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地球后,

才使地球產生了生命。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從隕石看見早期的太陽系 1


第一顆月球隕石──YAMATO 791197,在1979年南極洲被發現,但當時仍不知道它源自何方。第一顆確認源自月球的隕石為1981年在南極洲被發現的Allan Hills 81005。當時,有二十多顆其它隕石亦一同被確認源自月球,合共重8千克左右。
隕石源自月球的証據,來自與阿波羅計畫採集的月球岩石所作的礦物學、化學成分及同位素成分比較。第一顆被確切指出來源位置的月球隕石為2002年阿曼發現的Sayh al Uhaymir (SaU) 169。該隕石相信形成自34萬年前Lalande環形山的撞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生代暖化 2

碳的同位素有碳-12和碳-13.生物體主要是吸收碳12.換句話說.海中生物越多.海裡的碳-12就會減少.碳-13與碳-12的比例也會變大.
調查結果顯示.化石的碳同位素比例(海中的同位素比例)非常大.由此可知.在中生代早期.生物群又再次繁榮.
茄費堤博士等人表示.當時的地球暖化應該是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活動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
(地質學) (Geology) 2007年4月號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中生代的暖化 1


2億5000萬年前的暖化現象~
菊石類的化石證實中生代早期的暖化現象與生物繁榮
(地質學Geology 2007年4月號)
大約在2億5000萬年前.地球上有許多生物滅絕.在數百萬年後的中生代早期.地球開始暖化.生物再次繁榮.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茄費題博士(T.Galfetti)等人為了證實這項假說.從高緯度的地層採集菊石(ammonite)類等化石.進行碳同位素分析.同位素是種類相同質量不同的原子.
Newton graphice magazine

星雲~太陽系~地球


在四十五億年以前,太陽系是一團星際氣體,即星雲(大概如M42獵戶座星雲一般)。大約於四十五億年前,這團星雲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發生爆炸,猛烈衝擊這團星雲,導致它的重力失去平衡,超新星的殘餘物質便與這團星雲的物質聚集,成為星體。當時,在太陽系接近中心的位置,大約有一百個像月球般大的星體存在,但它們的軌道並不穩定,它們的引力互相影響,而且互相撞擊,有些被吸至星雲中心,有些成為行星。同時,在距離中心較遠的地方,因為溫度較低,所以有更多的材料,如冰,來組成行星,所以便組成氣體行星這類型的星體。
認識它~愛它~~

慈悲向日葵

我一直相信.大地萬物都有其意義~
神奇的植物.它名字竟然叫~~向日葵~~
*追蹤太陽的方向~~忘卻自身的無法移動~
只為枝葉擁抱陽光.無畏枝幹不停的彎曲~
*專心成長的未來.就算掉落一些花瓣~
它會用剩餘的所有.一樣的奏著~陽光進行曲~
因為它知道.即使失去一切.我們依然擁有未來~
*向日葵也知道.專注陽光.讓自己活得好.
是對愛你的人最慈悲的回報~
*它也知道存留下來的勇氣~
不是看它是否勇敢的死去~
而是看它是否慈悲的活下來~
*因為它知道它要証明~面對陽光.走向康莊~
王德量/畫 上古藝術/提供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誰愛天空


這是位在台北縣萬里鄉*北基花園新城*的山上
也叫翡翠灣風景區
當然開車中又抬頭望著天空的這些大老鷹
是危險的~但心裡的悸動切在指揮著眼光~
停下車.快速的拍下雲與老鷹之愛~~
大氣層與地面之間.這個大空間似乎才是地面萬物的保護膜.
這空間除了飛機就是小鳥.如果小鳥朋友會說話.它會說什麼???
誰愛天空?? 誰愛天空?? 誰愛天空??

花的細語



山櫻
花朵大小為中等、白色到淡紅色單層花瓣,自古以來就深受喜愛的代表性野生櫻花,以花朵一起綻開的新芽的顏色非常多樣,讓山野的景觀更加美麗。陽春之櫻花(4月上旬~4月中旬)
親愛的朋友~
四季的溫度正常.才有季節性的花開~
全球暖化.溫度不停的攀高~
讓我們重視這個問題.慎重的思考一下~~~

海水的省思


多麼美麗的基隆嶼~
當陽光灑上它時~它像一個站在海底的巨人~
呼吸著甜美的空氣~享受著溫暖的陽光~
因它本來就住在大海裡~
但~
曾幾何時~陽光變熱了~溫度節節上升~
南北極的冰山一直持續的溶化~
臭氧層破洞持續加大~
二氧化碳的污染讓陽光無心的熱度傷害~
海面持續升高~喔~怎辦阿~~~
基隆嶼~這水裡巨人~我們救救它吧~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瓊花的一現

這是瓊花.住在我家陽台
每年5月6月都會花開
它的葉子像仙人掌.無法想像.開出的花這麼漂亮
好天時.早上澆一次水就可以
雨天時.兩天澆一次即可
它讓我感動的是~
當它長花苞時.妳眼光千萬不要離開它
因它只有一天的時間與您見面
喔~讓人無法想像 它可以這樣活
如果時間只是計算基礎~
如果深愛的地球有如瓊花~
親愛的朋友~您準備如何愛地球???????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skype: comtec168 mail: comtec168@yahoo.com.tw 張會長: 0982192919. 0953002978.